龙川文秘网 - www.longcan-chem.com 2024年05月13日 22:53 星期一
  • 热门搜索:
  • 当前位置 首页 >范文大全 > 公文范文 >

    2023年度《论语》十则教学设计9篇(完整文档)

    来源:网友投稿 发布时间:2023-06-30 19:55:05

    《论语》十则教学设计参考教案之一教学目的一、教育学生懂得温故知新、学而不厌等道理。二、初步学习“而”字的两种基本用法:顺接和转接。三、背诵课文。教学设想一、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《论语》十则教学设计9篇,供大家参考。

    《论语》十则教学设计9篇

    《论语》十则教学设计篇1

    参考教案之一

    教学目的

    一、教育学生懂得温故知新、学而不厌等道理。

    二、初步学习“而”字的两种基本用法:顺接和转接。

    三、背诵课文。

    教学设想

    一、本文的教学特点和重点是:理解每一则的大体意思和内中蕴涵的道理;掌握一些文言实词的意思;弄清课文中哪些是讲学习态度的,哪些是讲学习方法的。

    二、本文的教学难点 是掌握“而”字的两种基本用法,顺接和转接。

    三、当堂完成课文背诵。

    四、学生初读文言文,注意避免在虚词上纠缠,以免枯燥乏味,丧失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。

    五、安排二课时。

    教学过程 

    第一课时

    一、导语 引人:

    同学们已经懂得了不少有关学习的道理。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也有不少言论是谈学习的。今天,我们读了《论语》十则,一定会有新的收获。(板书课题)《论语》,读作l*n y(,“十则”,十条。

    二、布置自读课文。

    要求:

    1.,弄清下列各字的正确读音:愠、罔、殆、谓、哉、焉。

    2.思考:《论语》是怎样的一部书?作者是怎样的一个人?

    3.查词典,联系上下文,理解下列加粗词语的含义。

    温故而知新 人不知而不愠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择其善者而从之

    三、学生自读课文,回答上述问题。

    明确:

    1.愠y)n 罔w3ng 殆d4i 谓w8I 哉z1i 焉y1n

    2.据“阅读提示”和课文注释回答。(略)

    3.“故”,旧知识。“愠”,怨恨。“厌”,满足。“倦”,疲倦。“善”,优点,好的方面。

    四、讨论重点内容。

    1.课文里哪些话是谈学习态度的,哪些话是谈学习方法的?

    明确:谈学习态度的有:敏而好学、不耻下问、学而不厌、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等。

    谈学习方法的有:学而时习之、温故而知新、默而识之等。

    2.在新知与旧知、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上,在学与思、学与问的关系上,孔子是怎么看的?

    明确:在新知与旧知的关系上,孔子认为“温故”可以“知新”。也只有“温故”“知新”的人才能当老师。这里,孔子强调的是“新知”,是那种开拓、创新的精神。

    在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上,孔子认为“学而时习之”。学,指礼、乐、射、御四门课;习,指实习。学了知识要按时去实习,把所学的东西运用到行动上,在实践中提高对知识的掌握程度。

    在学与思的关系上,孔子认为学习与思考必须结合,二者缺一不可。只读书而不通过自己的头脑加以思考,就会感到迷惑;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读书,就会精神疲惫。

    在学与问的关系上,孔子主张既学又问,不仅问知识才能比自己高的人,即使是知识才能比自己低的人,只要他们在某一方面有一技之长、一得之见,就应该虚心向他们求教,不以为羞耻。

    3.“而”字是个连词,它的基本用法有两种,顺接和转接。课文中哪些是表顺接的,哪些是表转接的?

    提示:表顺接的有:学而时习之、温故而知新、敏而好学、择其善者而从之、其不善者而改之;表转接的有:人不知而不愠、学而不思、思而不学、学而不厌。

    五、学生先背诵课文,然后完成课堂练习。

    1.给下列加粗字注音。

    不亦乐乎 不亦说乎 人不知而不愠学而不思则罔默而识之 思而不学则殆

    2.解释下列加粗词的意思。

    敏而好学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学而时习之 人不知而不愠

    3.根据“而”字的两种基本用法归类。

    (1)敏而好学

    (2)择其善者而从之

    (3)人不知而不愠

    (4)温故而知新

    (5)学而不思则罔

    表顺接的有:

    表转接的有:

    4.用现代汉语准确的表述下列语句的意思。

    (1)不耻下问 (2)默而识之 (3)三人行必有我师焉(4)何有于我哉

    5.简答题

    在从师这个问题上,孔子的意见怎样?

    参考答案

    1.y@ yu8 y)n w3ng zh@ d4i

    2.敏(资质),聪慧灵敏;厌,满足;诲,教诲,教导;习,实习;愠,怨恨,恼恨。

    3.表顺接(1)(2)(4)表转接(3)(5)

    4.(1)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。(2)把学过的东西默默地记在心里。(3)几个人一起走路,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。(4)哪一样我能有呢!

    5.孔子认为,几个人同行,其中一定有可以做自己老师的人。这样的人却不必是十全十美的人。他的优点,吸取过来;他的缺点,如果自己身上有,就加以克服。实际上,在孔子看来,任何有可取之处的人都是自己的老师,自己都应当向他们学习。

    第二课时

    一、导入  新课

    背诵前六则或前四则,讲大意,说体会。

    二、研习新课

    1.学生自习后四则。

    2.、词典,弄清下列词儿的读音:诲、逝、好、夫。

    联系上下文,理解以上四个词儿的读音和意义。

    诲hu@ 教导 教诲

    逝sh@ 流过 过去

    好h4o 爱好

    夫f& 吧,语气助词。

    三、自读,翻译

    孔子说:“仲由,教诲你知道它么?知道就是知道,不知道就是不知道,才是真正的知道啊。”

    孔子说:“知道这个的不及爱好这个的,爱好这个的不及以这个为快乐的。”

    孔子在河流上说:“流过去的东西也许像这个水吧,日夜不停止。”

    孔子说:“我曾经一天到晚不吃饭,通宵不睡觉,因为在思考。但没有效果,不如学习呀。”

    四、讨论重点内容

    1.“知之为知之,不知为不知”为什么是真知?

    明确:强不知以为知,不是严肃的实事求是的态度,是讳疾忌医,也是自我欺骗,很多人因此造成损失,乃至形成恶果。我们一定要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。

    2.“知之”不如“好之”,“好之”不如“乐之”,这是为什么?你有这种体会么?

    明确:这是学习心理的三个阶段:“知之”只是一般的“知”,并未养成强烈的欲望,未必能坚持学习,取得效果;“好之”便大有主动性,便有了感情和兴趣,便不以为苦;“乐之”则以此为乐,刻意追求,亦即由爱好成为志趣,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,非达到最终目的不可,这才是学习生活上非智力因素的最高境界。

    (同学们可以谈谈自己在学习上处于哪种境界,如何努力;也可以谈谈别人。厌学是学习的大敌。)

    3.看到流水就发出感叹,为什么?

    明确:一方面,宇宙万物是时时刻刻毫无休止地运动发展,在催人奋发;另一方面,流水一去不复返犹如人的年岁,应当及时努力,创造业绩。(这种警句格言应当念念不忘。)

    4.为什么“以思,无益,不如学也”?

    明确:实践才能出真知。书本知识有直接的,也有间接的,需要我们去学习,去研究。但是,单单学习书本知识还远远不够。这里说的学习,既指社会实践,也指书本知识,当然,对待书本知识也要具体分析,不能照单全收。

    五、练习

    1.学生背诵课文并抄写。

    2.积累以下词语:

    诲 逝 昼 寝 是 为 夫 尝

    3.就自己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写一篇短文(200字)。

    《论语》十则教学设计篇2

    山东光远中学           王新伟

    [教学目标 及重点]

    1.积累文言词汇。

    2.背诵、翻译、理解课文内容。

    3.培养勤学好问、永不满足的学习态度,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。

    [教学课型及课时]

    1.教读课

    2.一课时

    [教学步骤 ]

    一、导入  新课

   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,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,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,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,如《论语》、《老子》、《孟子》、《庄子》、《荀子》等。这些著述对中华文化曾产生过深远影响,直至今天,仍光芒四射。我们同学们进入中小学学习已经七年了,关于建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的重要性,一定有了不少体会。我国古代的孔子是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,在《论语》这部儒家经典中,他的弟子记录的孔子言论,有不少是谈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,对同学们搞好学习,加强个人品德修养都有很大意义。现在我们就来共同探究学习《〈论语〉十则》这篇课文。

    二、交流有关孔子、《论语》的知识

    (学生在班上交流:展示自己搜集整理的资料。 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正、补充)

    有关资料:孔子,名丘,字仲尼,春秋时期鲁国陬邑(今山东曲阜)人,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、教育家,儒家学派的创始人,被尊称为“大成至圣”。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、研究和传播,他的思想和学说,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,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。

    《论语》是“语言的论纂”,也就是语录的意思,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,共20篇,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。体例主要是语录体、对话体、叙事体。内容上以教育为主,包括哲学、历史、政治、经济、艺术、宗教等方面。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,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、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。

    三、教学新课

    (一)明确教学目标 及重点

    (二)整体感知

    1. 教师范读课文

    2.布置学生划出自己感到最精彩的语句。

    (三)重点学习与训练

    1.教师导学 :学习文言文,首先要掌握和积累一定量的文言词汇。文言文中的基本词汇大多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,这好理解。但有些词,古今意义发生变化。如成语“走马观花”中的“走”是“跑”的意思,如果理解为“行走”,这个成语就讲不通了。再如“赴汤蹈火”中的“汤”是“热水”的意思。这些都与现代汉语完全不同。学习文言文要特别注意这些变义词。另外,一些文言虚词,如“之”、“乎”、“者”、“也”之类,意思比较宽泛,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,它的意思可能不同。这就需要联系上下文,正确理解。

    先仔细读几遍课文,理解各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。如果开始不理解懂,试着再读几遍。实在理解不了的,将问题提出来。

    (学生朗读课文并提出不理解的字词。教师帮助学生解决)

    明确:学生重点掌握的文言字词:

    ⑴通假字:①不亦说乎:通假字“说”,本字“悦”,愉快。

    ②由,诲女知之乎:通假字“女”,本字“汝”,你。

    ③是知也:通假字“知”,本字“智”,聪明,智慧。

    ⑵多义词:

    ①而:表顺接关系,相当于“并且”等,如:“学而时习之” 、 “默而识之”、“温故而知新”。

    表转接关系,相当于“却、但是”等,如“学而不思则罔”、“人不知而不愠”。

    ②以:凭借,如“何以谓之‘文’也”;用来,如“以思,无益”;因为,如“是以谓之‘文’也”

    ⑶多音多义字:

    论:论语         乐:不亦乐乎      好: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    舍:不舍昼夜

    ⑷流传至今的成语:温故知新      不耻下问     学而不厌     诲人不倦

    2.读完课文后,你感到最精彩的语句有哪些?请给大家展示一下,并说明你喜欢的理由。(学生自由发言,教师帮助学生纠正学生理解不当的地方并适当点评)

    明确:

    ⑴要有好的学习态度

    敏而好学——好学        不耻下问——肯问,善问        学而不厌——不满足,不骄傲

    三人行,必有我师焉 ——谦虚诚实     知之为知之,不知为不知  -----不要不懂装懂

   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,好之者不如乐之者——以学习为乐

    ⑵要有好的学习方法

    学而时习之——按时复习         温故而知新——总结复习,发现新知

    学而不思则罔,思而不学则殆——学思结合      默而识之——不断积累

    以思,无益,不如学——学习与实践相结合

    ⑶要珍惜时间——逝者如斯夫

    3.学了这篇课文,你认为哪些内容使你收获最大?谈谈感想。 (让学生自由谈)

    4.与课文自相对照,谈谈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些,在哪些方面还有欠缺?应怎样改进?

    5.“温故而知新”对于指导我们的学习有什么重要意义?

    [结束语] 《论语》的思想内容博大精深,我国古代有“半部《论语》治天下”之说。我们学的这一部分主要谈的是求知和修养问题。大家不仅要懂得它的意思,更重要的是联系实际,指导自己的言行。今后我们要多接触一点文言文,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,继承祖国的文化,陶冶自己的情操。 现代社会一方面经济飞速发展,另一方面传统美德亟待发扬。现代著名新儒学大师、美国哈佛大学杜维明教授在岳麓书院演讲时曾预言,公元2050年左右,中华文化将全面复兴,就让我们拭目以待传统美德的蔚然成风吧!

    (四)梳理、总结、扩展

    《〈论语〉十则》是关于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论述,其中第四、六则是讲学习态度,第二则、第三则讲学习方法,第一则、第五则 既讲学习态度又讲学习方法。

    [布置作业 ]

    联系自己的实际,结合学习《〈论语〉十则》,写一篇短文,谈谈自己的生活感受和受到的启发。

    [板书设计 ]

    《论语》十则教学设计篇3

    【教学目标】1、知识与能力:

    初步培养朗读,理解文言文的基本能力,学习“愠,君子,罔,殆,省,弘毅”等文言实词的含义,熟练背诵全文,训练文言文语感。

    2、过程与方法:

    培养学生敢于质疑,勇于自我解疑以及通过小组合作交流,探究疑点难点的能力,加强其课堂参与意识,学习总结“留,删,增,换,调”等翻译方法。

    3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:

    理解课文所涉及的学习方法,态度及为人修养,对照反省自己。

    【基本设想】

    1、以朗读促理解,启发学生探究的兴趣。

    2、提倡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做独立思考,联系本人实际,以加深体会。

    【课前准备】

    1、指导学生通过查阅有关书籍,登录网站,搜集孔子及其《论语》的有关资料。

    2、利用课下注释及工具书扫清字音障碍。

    【教学辅助】

    多媒体课件。

    【教学流程】

    一、交流收集材料,创设阅读情境

    (课件片头:古典音乐伴奏,背景为竹简滚动,孔子不同画像轮流出现。)

    曾听过山东一位副省长非常自豪地这样向媒体宣传山东:“泰山在这里崛起,黄河在这里入海,孔子在这里诞生。”看来,孔子真不愧是我们山东的“品牌”人物。我们身为孔子的老乡也是倍感荣耀,那你对咱们这位光辉而伟大的老乡又了解多少呢?

    (学生交流。)

    (有教无类,因材施教,“世界十大文化名人”之一,孔庙朝圣,“半部《论语》治天下”,其貌不扬却倍受尊崇,早年虽有抱负却不得伸展,儒家创始人……)

    大家想亲身聆听这位伟大教育家的谆谆教导吗让我们一起走进《论语》十则。

    (设计意图:利用孔子是山东老乡这一激趣点,吸引学生,培养其课堂参与意识,并注意把课文与多媒体网络有效链接,培养学生收集信息,处理信息的能力)

    二、出示学习目标

    (课件展示。)

    三、疏通文意,扫清障碍

    背诵格言,名句。

    对照自我,找差距。

    (设计意图:目标明确,切实可行,有知识能力,有情感态度,便于指导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。)

    四、朗读感知

    1、扫清字音障碍:

    抽生读,注意语音,停顿,重音,语调,语速。

    重点字词,如:不亦说乎三省诲女是知也的读音应讲解清楚。

    课件展示:

    读准下列生字读音:

    不亦说乎愠三省罔殆诲女是知也凋

    2、反复朗读:

    范读,领读,抽生读,齐读,分组读等不同形式反复练习。

    3、扫清字义障碍:

    ⑴以小组为单位,对照课下注释,借助工具书,依靠小组合作探讨,解决疑难点。

    ⑵教师不时参与各小组讨论,适时点拨,并指导其总结解释文义的方法。

    ⑶全班质疑答难,以学生反复朗读,自我感悟为主,教师略作点拨,不作字字对照,不深讲文言虚词的用法及文言句式等。

    ⑷总结归纳理解文言文的方法。倾听学生的理解发言,及时点拨,鼓励,可引导其用“留,删,增,换,调”等字概括。

    (设计意图:以学生小组间自主,合作,探究为主。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都由学生进行,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,并训练学生善于总结学习方法。)

    五、深层体味

    孔子的思想不应只熟记在口头,更应该领悟在心里,指引你今后的行为。我对“三人行,必有我师焉”这句话感触颇深,我觉得和大家一起学习,使我也增长了许多知识,在座的每位同学都可以称得上是我的老师,李欣对同学进行帮助时特别有耐心,从不厌倦;王云飞在科技小制作方面很有创意;岳美彤多才多艺,信心十足,这些都很值得我学习。那么,你认为孔子的哪一句对你的震撼最大联系自己的实际谈谈。

    (有特长的同学可运用图画,音乐歌曲或其他文学作品的形式来诠释对本文的理解。)

    1、把学习当作一件很快乐的事情。

    2、温习时不只是简单的重复,更是升华认识的过程。

    3、学习做人都要坦诚,谦虚,有热情。

    4、善于“以人为鉴”,经常学习他人的优点。

    5、学习亦“任重而道远”,学生也应“不可不弘毅”。

    6、经常站在他人的角度考虑,不可任性自私。

    ……

    学生发言如太平淡,教师应引导从自身找差距,引起心灵震动。

    学生发言如太单一,教师应引导从学习,生活,为人处世等多角度思考。

    (设计意图:联系生活实践,引起心灵共鸣。教师的示范引路,更有利于激发学生自我表现的信心与欲望。)

    六、名句积累

    1、根据刚才的交流,你一定找到了自己最欣赏,最喜欢的句子。抓紧时间背下来,小组四人开展背诵比赛,看谁背得又多又准确。

    2、全班比赛,背诵本文所学的成语,格言,评出一名“孔子最佳小弟子”。

    3、根据具体环境,用《论语》中的话来回答:(课件展示)

    如:

    体现学思应结合的句子:

    体现要善于向周围人学习的句子:

    如何对待别人的优缺点:

    (设计意图:积累背诵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方法,提高学生的阅读背诵量,也是新课改的重要教学观念之一。)

    七、扩展延伸,求异创新

    1、孔子的《论语》大多是向弟子传授学习方法,态度,为人修养等方面的知识,在“教书育人”上建树颇高。可大家发现了吗?《论语》十则中有一则是写自然景物的,“岁寒,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。”老师认为这则应划掉,它只是孔子闲暇赏景时所说,没有什么深刻哲理,你同意吗?

    建立矛盾冲突,引起学生辩论,真理“渐出水面”:这句话是形容越是在危难之时,在紧要关头,越能看出一个人的内心品格,内在性格。你能说出像松柏一样的人吗?(革命战争时期英勇奋战的烈士,抗洪第一线上的战士,抗“非典”过程中的勇士们等等)

    2、孔子说:“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”,可也有人认为:“己所不欲,可施于人”,你更同意哪一种观点,说出理由。

    为避免空洞议论,可提醒学生用生活小事为例,深入浅出。

    (设计意图:培养学生敢于质疑,善于结合自我认知,辩论研讨的能力,不一定真能提出孔子思想的漏洞,只求在辩论中提高认识,加强理解。)

    八、课外延伸

    把今天辩论的两个问题,做进一步深入思考,整理成文。

    【课后反思】

    课前利用孔子是山东老乡进行激趣的过程较为成功,有力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,交流讨论较热烈,联系自身实际,谈感想,找差距,更有效地加强了学生的认识与理解,但在小组交流质疑,总结文言文理解方法时,学生受年龄,基础的限制,表现不理想,以后授课注意学生实际,既要备课文,又要备学生!

    《论语》十则教学设计篇4

    课题:《论语》十则

    教材分析:

    《论语》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,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,选文中的十则有的谈求知态度,有的谈学习方法,有的谈修身做人。

    教学目标:

    1.知识与技能:

    ①学习重点文言词语,解读各则语录,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;

    ②了解《论语》的有关知识,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。

    2.过程与方法:

    通过合作探究、体验反思学习经典的原创精神

    3.情感态度与价值观:

    ①通过学习能够正确认识并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;

    ②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。

    教学重点:

    1.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,理解各则语录,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。

    2.结合本文的学习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;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。

    教学难点:

    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,并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、道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

    教具准备:多媒体

    教学方法:合作探究学习法;引导教学法。

    教学时间:2课时

    课前准备 :

    ①搜集孔子及其《论语》的有关资料。

    ②预习课文。

    教学过程:

    第一课时

    教学内容:①介绍孔子及其《论语》。

    ②朗读、背诵课文。

    ③研读前五段内容。

    教学流程:

    一、创设情境,激情导入:

    同学们,我们国家古代有一位伟大的思想家、教育家,他的教育思想不仅对我国、也对世界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,今天联合国还有他的塑像,你们知道他是谁吗?(多媒体显示孔子像)(学生回答)对,他就是孔子。今天,让我们共同来学习他关于学习的一些论述,看看对我们有什么启发。关于孔子和《论语》(学生在班上交流自己的预习:展示自己搜集整理的资料,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正、补充)

    教师引导明确有关资料。

    二、认定学习目标,明确重、难点

    三、初读课文,扫清障碍:

    1.同学们自读课文“阅读提示”,慢读全文。

    注意以下词语:不亦说乎   不愠  三省吾身  不思则罔   不学则殆  诲汝  是知也  弘毅  死而后已  后凋

    2.听读课文,注意读准字音,体会语调。

    四、细读课文,整体感知朗读课文:

    1、听录音,朗读课文。

    2、结合课下注释,串译课文。

    五、重点探究:

    1.教师导学

    学习文言文,首先要掌握和积累一定量的文言词汇。文言文中的基本词汇大多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,这好理解。但有些词,古今意义发生变化。如成语“走马观花”中 的“走”是“跑”的意思,如果理解为“行走”,这个成语就讲不通了。再如“赴汤蹈火”中的“汤”是“热水”的意思。这些都与现代汉语完全不同。学习文言文 要特别注意这些变义词。另外,一些文言虚词,如“之”、“乎”、“者”、“也”之类,意思比较宽泛,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,它的意思可能不同。这就需要联系上下文,正确理解。

    2.自主、合作、探究

    细读几遍,理解各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。如果开始不理解懂,试着再读几遍。实在理解不了的,将问题提出来。

    教师指导学生根据句子理解词义,根据词义理解句子。

    教师提出要求:自己理解了的,讲给同学、老师听听。不理解的,四人小组讨论讨论。实在不懂,请教老师。

    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。学生能讲清的,教师再度明确。学生理解有困难的,教师要讲明白,讲透彻。

    重点掌握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(包括全文中的重点词语):

    3.理解课文内容

    教师导学:关于课文翻译,教师可以根据情况,给学生讲解有关信、达、雅及直译、意译等常识,但要讲得浅显易懂。指导学生逐句翻译前五段。

    学生较为难以理解,需重点讲解的句子:

    a.人不知而不愠,不亦君子乎?     b.吾日三省吾身    c.传不习乎?

    d.学而不思则罔,思而不学则殆。  e.诲女知之乎!

    六、课堂训练:

    1.反复朗读,直到成诵。

    2.小组内交流每则文意,领会蕴含。

    3.教师抽查学生翻译难句

    4.学生集体大声、流利、快速地朗读全文。

    5.学生跟着录音轻读,尝试背诵。

    七、课堂总结:学生小结本节内容

    八、布置作业:① 背诵课文。②抄写、识记字词。③预习剩余部分内容。板书设计:

    教后反思:

    第二课时

    一、复习检查:

    1、注音、释义:   说     信     愠     三省

    2、翻译句子:

    ①温故而知新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②学而不思则罔,思而不学则殆

    二、课文探究:

    理解后五段内容按第一课时要求,逐句翻译剩余各段。

    教师需重点讲解的:

    ①见贤思齐焉。

    ②士不可以不弘毅,任重而道远。仁以为己任,不亦重乎?死而后已,不亦远乎?

    ③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?

    ④其恕乎!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。

    三、精读课文,深入感悟,鉴赏创新:

    1.学生试作批注,概括、归类每则内容大意。

    2.积累格言警句和成语。

    指导学生运用“__________与求知态度(学习方法、修身做人)有关”句式说话。如“学而时习之”与学习方法、习惯有关,“人不知而不愠”与个人修养有关。

    教师点拨,帮助学生完成分类式学习笔记如下:

    (1)成语类

    温故知新 见贤思齐 三人行,必有我师 任重道远 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

    (2)格言警句类

    ①谈学习态度的

    三人行,必有我师 知之为知之,不知为不知 见贤思齐焉,见不贤而内自省

    ②谈学习方法的

    学而时习之 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,思而不学则殆

    ③谈修身做人的

    有朋自远方来,不亦乐乎 三人行,必有我师 吾日三省吾身 士不可以不弘毅 岁寒,然后知松柏之后凋 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

    四、拓展延伸,以读带写:

    1.“已所不欲,勿施于人”是最早由儒家提倡的待人处世之道,对此,曾有过不同看法,请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,谈谈怎样看待“所不欲,勿施于人”?

    2.从“我的学习方法”或“我从《论语》学到很多”两个题目中任选取一个为题写一篇文章。要求能引用论语或格言中关于学习方法的句子,字数300字左右。

    五、教师小结:

    《论语》的思想内容博大精深,我国古代有“半部《论语》治天下”之说。我们学的这一部分主要谈的是求知和修养问题。大家不仅要懂得它的意思,更重要的是联系实际,指导自己的言行。今后我们要多接触一点文言文,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,继承祖国的文化,陶冶自己的情操。

    六、布置作业:

    完成写作练习

    六、板书设计:

    《论语》十则

    学习方法:1、3、4、

    学习态度:5、6、7、

    修身做人:2、8、9、10、

    教后反思:

    《论语》十则教学设计篇5

    第一则讲的学习,不限于书本。孔子讲的学习,包括礼(包括各种仪节)、乐(音乐)、射(射箭)、御(驾车)、诗、书。诗、书是学习书本知识,礼、乐、射、御都不限于书本知识,要求实习。孔子讲学习,不是学过了就算,要求按一定时间去实习。像礼、乐、射、御,不是学一下就会,要多次实习,所以需要一定时间去实习,在学习中还要有体会,有心得,所以说不也喜悦吗?正因为学了有体会,所以感到喜悦。学习时有朋友来共同切磋,比一个人学习好,所以说有朋友来,不也快乐吗?学习是自求长进,所以人家不了解我,也不必怨恨。孔子认为有道德的人是这样的,所以称“不亦君子乎?”这样,孔子讲的学习,不光讲学习书本知识,还要实习各种技能,还要跟德育结合,提高品德教育。

    第二则讲温习,温习旧的知识,却有新的体会,新的认识,可以做老师了。老师要给学生传授知识,还要使学生得到启发,老师要自己“温故而知新”,自己温习旧的知识,有新的体会,才能使学生得到启发,所以要“温故而知新”。旧的知识,有的在新的社会里还有借鉴作用。那需要对新的社会有所了解,知道新社会里需要什么,才能分别哪些旧知识还有借鉴作用。

    第三则讲学和思的辩证关系。学习而不思考,如学习书本知识,书本知识有正确的,有不正确的,不加思考,把不正确的知识也接受了,这就受到欺骗,所以称罔。正确的知识,如科学一定要由浅入深、按部就班去学习。不学习而光思考,不按照科学知识去思考,容易陷入迷误。只有学习与思考结合,才能学到正确的知识,不致胡思乱想,陷于迷误。

    第四则孔子讲对于“文”的要求,要聪明灵活,爱好学问,不耻下问。下问有两方面,地位高的人向地位低的人请教,有学问的人向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。所谓有学问,可能指很有文化知识,但对于某一行专业知识,他还不如从事专业的人知道得多,所以有关专业知识,还得向从事专业的人请教。

    第五则讲学和教,学习的知识要记住,对学习要不厌倦,教人也要不厌倦。学了不记住,学过忘了,等于不学。学习了有心得,引起对学习的爱好,就不会厌倦。教人发生厌倦,就不会好好教人了。孔子说“何有于我哉?”这是孔子自信的话。《孟子·公孙丑上》:“孔子曰:‘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。’”可见孟子称引孔子的话,说他是“学不厌而教不倦”的。孔子对于学习不会厌倦,所以乐于学习。孔子对于教导不会厌倦,所以乐于教导。孔子在学习中有心得,在教导中和学生讨论,互相启发,所以乐于学习和教导。

    第六则说孔子没有一定的老师,随处都可以向人学习,对于人家的长处可以学习,对于人家的短处可以引以为戒,这也是一种学习。

    孔子讲学习,有书本学习和技能实习的结合,像学习《诗经》《书经》是书本学习。《诗经》中的诗篇是当时外交上用的。在外交上,都要念《诗经》的句子,用来表达自己的意思。不熟读《诗经》,不会用《诗经》的话来表达自己的意思,也听不懂别人念《诗经》的话是什么意思,不能做外交工作。《书经》讲历史,不读《书经》,不懂得历史知识。所以要学习这两部书。还要实习礼、乐、射、御,要学会这几种技能。把这两者结合起来,才成为有知识又有技能的人才。

    孔子讲学习,又有温故和知新结合。学习古的知识是为了今用,知古不知今,学了古的知识不会今用,不行。知今而不知古,对于前人已有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都不知道,也不行。所以一定要“温故”与“知新”结合,做到古为今用,才符合要求。

    孔子讲学,又是学和思的结合,学而不思,学了知识不会分别知识的正确与否,不会从中得到启发,不会活用,不行。思而不学,只是空想,不知道自己想的问题是否前人已经解决,倘前人已经解决了,那再去想不是白费了?倘前人没有解决,不知道从前人已经研究过处继续前进,再从头开始,是再走前人已经走过的路,也是浪费。所以一定要学与思结合才行。

    孔子讲学,又是学与问的结合。学的中间有不明白的,有不能深入下去的,有疑问的,都需要向人请教,都要问。所以学跟问是不能分开的。只问而不学,不是从学习中所产生的疑问来问,问的问题,一般恐不深入,问得浅。所以也不行。

    孔子论学又提出学和教结合,教师对所学的东西要深入,有体会,才能教得好,这对学有帮助。教时要启发学生,学生受到启发,或提出疑问,或提出心得,对老师也有启发,对老师的教有促进作用。因此教学相长,教和学都有好处。

    孔子论学不限于书本学习,随处可学,这就有善与不善的结合。“择其善者而从之,其不善者而改之。”这就是善与不善的结合。

    (说明:这里所讲的六则,指课文中所选的第一、二、三、五、六、七则)

    《论语》十则教学设计篇6

    教学反思要抓住主要矛盾,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《论语》教学反思,欢迎大家阅读参考!

    《论语》教学反思

    本学期的课程以《先秦诸子散文》为主,《先秦诸子散文》的内容编排又以儒、墨、道、法四家思想为主,对儒家思想的学习当属《论语》最为重要。

    上学期末,我们文科三人组便开始研读《论语》选文,感慨于孔子思想的智慧、博大,又基于当前社会对传统文化的淡漠,以及“国学热”的兴起,我们决定在下学期的教学中,以学习儒家思想为主,将《先秦诸子散文》中13篇儒家选文列入教学计划,其中《论语》七篇、《孟子》六篇,而墨、道、法三家的选文也略有涉及。

    在新学期的教学中,如何引导、启发学生深入挖掘《论语》中孔子思想的时代意义是我们一直探讨的问题。这七篇文章中分别涉及了孔子在从政、为人、处世、处事、教学等不同方面的思想,选文均是《论语》中的精华,且言简意赅,意味深长。学生在疏通文意方面有一定难度,在理解文本内容、挖掘思想价值方面更是对学生提出了新要求。如何解决这一问题,我们一直处于探索的初级阶段,课堂效果也未达到理想中“探究文本、挖掘内涵”的程度。伴随着新学期的教学改革,课堂进入了学生“发问、提问、释疑、质疑”的新阶段,课堂上学生畅所欲言、有问有答的表现,很大程度上推进了《论语》的教学工作。

    经过七节课的打磨、交流,学生的思考方式、思考方向在朝着我们引导的方向在转变。学习的方向逐渐从探究字词翻译转向探究文本大意、思想内容以及联系当下的现实意义。难能可贵的是我们当下的课堂侧重的是对《论语》思想的解读,文言字词积累放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以及合作探究中完成,若在这两个环节还有解决不掉的疑难字词,这则是妨碍学生理解文本的重点字词,则可以放到“展”环节展示,以待其他同学解答,对有些字词我们甚至大胆放过,不去过分探究。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的《论语》选文,所有的译文及关键字的释义都在教材的课下注释有所标注,因而不必字字落实地去翻译,否则会让自己陷入简单重复教材的境地。反思自己之前的古文讲解,过多的解释字词,解读文本思想成为了课堂的鸡肋,可有可无,或匆匆略过,点到为止,使语文课成为了功利化的得分场,而失去了学习语文、品味经典的意义。

    学生对文本分析越来越深入,提出的问题也越来越有探讨的价值,促使我们在备课时更为充分。为了能用精妙的语言点拨学生于困顿中,我只能使自己的语言更精炼、更深刻。我深深体会到了要想给学生一滴水,自己便应有一桶水的意味。比如学生问道“克己复礼”的“礼”是孔子思想体系中的“礼”,那“礼”的具体内涵是什么呢?孔子谈到“仁”,又谈到“礼”,那“仁”与“礼”的具体关系是什么呢?诸如此类的问题,需要的不仅是应变的能力,更是对自身文化积累的考验与挑战。

   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。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当是孔子,而《论语》又是孔子思想的重要载体,是圣人留给我们的一笔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。孔子是中华文化的第一代表,是无人能取而代之的"万世之表"。然20世纪的中国,文化激进主义流行,“打倒孔家店”的口号响彻云霄,孔子成了封建文化的代表,“文革”批林批孔,孔子进一步成为了保守、倒退、反动、复辟的总代表,是千古的罪人,传统文化也逐步处于革灭殆尽之际。不可否认的是,改革开放以来,读《论语》的人越来越少,受儒家文化的熏陶并将之奉为生活准则与信念的人更是少之又少,文化传统在中国社会出现了一个断层。因而,当《论语》出现在高中课堂时,在师生传统文化根基都极其浅薄的情况下,师生能否重新重视学习《论语》的意义,并努力完善自身的传统文化积淀,这是时代的要求,是文化的呼唤,是极其必要的。

    在社会深刻转型,各类思潮泛起,利益多元交织的今天,新一代的青年已经能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传统文化的观点,他们能够取其精华,修身践礼。国学文化不应成为政治的工具,而应以其自身的文化内涵去影响一代又一代的人。

    《论语》十则教学设计篇7

    10 《论语》十则教学设计

    一、教学目标 

    ①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,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。

    ②理解课文思想内容,能流畅地朗读、背诵课文。

    ③积累成语、格言、警句,能对照反省自己。

    二、教学重点

    背诵、翻译、理解课文内容。

    三、课前准备

    ① 搜集资料:了解孔子及其儒家学说的概况;了解《论语》的主要内容;搜集最能表现松柏品性的诗句。

    ② 借助工具书,通读全文,把握内容梗概。

    第一课时

    教学内容

    ①介绍孔子及其《论语》。

    ②朗读、背诵课文。

    ③研读前五段内容。

    教学设计

    一、激起兴趣,导入  学习

    1、导入  :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,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,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,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,如《论语》、《老子》、《孟子》、《庄子》、《荀子》等。特别是《论语》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、思想、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。即使在今天,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。下面我们就来共同探究学习《〈论语〉十则》。板书课题。

    2、介绍孔子及其《论语》:孔子,名丘,字仲尼,春秋时期鲁国陬邑(今山东曲阜)人,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、教育家,儒家学派的创始人,被尊称为“大成至圣”。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、研究和传播,他的思想和学说,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,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。

    《论语》是“语言的论纂”,也就是语录的意思,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,共20篇,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。体例主要是语录体、对话体、叙事体。内容上以教育为主,包括哲学、历史、政治、经济、艺术、宗教等方面。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,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、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。

    二、诵读感知

    ①范读:教师朗读示范。学生体会语气、语调、停顿等。

    ②自读:学生自读课文,

    ③感知:本文内容主要包括哪两个方面?

    学生交流后,教师概述:本文主要包括学习和个人修养两方面的内容,前五则着重谈学习,后五则着重谈修养做人。(有的地方内容上有交叉,教师应该在分析中给学生讲明。)

    三、合作探究学习课文前五则

    1、学生放声自由朗读前五则。

    2、齐读。

    教师小结朗读文言文要注意的问题。(提示:a结合具体语言环境,读准字音。 b处理好停顿和语速、语调。)

    3、小组合作解决语句并翻译。

    4、质疑交流:就课文字词的理解,学习小组间互相质疑,对个别词句的理解,教师要加以点拨,并加以提炼、补充。

    5、精读课文,探究课文思想内涵。(学生自主阅读)

    学生思考:课文在学习态度上强调什么?

    学习方法上又强调什么?

    学生交流后,教师概述:学习态度强调要谦虚,学习方法上强调独立思考和复习。

    学生再思考:哪些语句强调谦虚,哪些语句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,并分别说明理由。

    谦虚:知之为知之,不知为不知,是知也。

    独立思考、复习:学而不思则罔;思而不学则殆。温故而知新;传不习乎?

    四、拓展体验:

    1、在本文论述的教育思想中,你认为最有价值的是哪一点?为什么?

    2、在学习生活中,你在哪一方面做得最不够,今后有何打算?

    五、课外延伸

    1、(必做题)从问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成语、格言和警句,并说出理由。

    2、(选做题)搜集整理《论语》其他篇章中出现的成语、格言、警句2—3个,要求注明出处、含义,并制作读书卡在班上交流展览。

    第二课时

    教学内容

    ①研读有关修身做人的内容。

    ②理解全文的思想意义。

    ③概括成语、格言,积累语言。

    教学设计

    一、课文导入  

    儒家学说是为己之学,追求道德的自我完善。下面我们来研读文中修身做人的内容。

    二、合作探究学习后五则

    1、诵读:全班朗读课文,教师正音。

    2、感知:自主研读,疏通文意,理解主要内容。

    3、交流:班上交流,重点研读以下几句:

    ①岁寒,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。

    ②士不可以不弘毅,任重而道远,仁以为己任,不亦重乎?死而后已,不亦远乎?

    ③其恕乎!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。

    ④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?

    4、合作探究

    [探究第一句]

    请同学们讲这句话的字面意思。交流写松柏的诗句,学生小组内交流。

    学生讨论交流:松柏有什么样的品性?这句话的现实意义是什么?

    摘要:学习松柏高洁傲岸的品性,要经得起时间和环境的考验。

    要求学生找一个与这句话意思相近的成语、俗语。

    [探究第二、三句]

    请同学翻译这两句话,其他同学评价、修正、补充。对重点词句教师要讲解。

    联系生活实际,学习小组内讨论交流,怎样看待“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”。

    由学习小组推举同学到班上交流,观点摘要:

    a.这样的处世之道可取,因为人本来就不应该把自己都不喜欢的东西强加于人;

    b.这样的处世之道不可取,社会这个大家庭是由若干成员组成的,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喜好,有些东西也许我们都不喜欢,但又不得不要,比如监狱、死刑等。如果什么东西都要去考虑个人的喜好,这个社会的秩序就没法维持。

    c.这样的处世之道既有可取之处,又有不可取之处,看你用这种处世态度来对待什么人、什么事。

    5、归纳成语、格言

    提示: 温故知新任重道远 死而后已 知之为知之,不知为不知 三人行,必有我师 见贤思齐 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

    三、体验反思

    1、学了这篇课文,你认为哪些内容使你收获最大?谈谈感想。

    2、与课文自相对照,谈谈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些,在哪些方面还有欠缺?应怎样改进?

    3、“温故而知新”对于指导我们的学习有什么重要意义?

    4、透过表面文字,理解“岁寒,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”的深刻含义。试着模仿这种写法,也写几句。

    四、教师小结

    《论语》的思想内容博大精深,我国古代有“半部《论语》治天下”之说。我们学的这一部分主要谈的是求知和修养问题。大家不仅要懂得它的意思,更重要的是联系实际,指导自己的言行。今后我们要多接触一点文言文,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,继承祖国的文化,陶冶自己的情操。

    五、积累拓展

    1、完成“研讨与练习”。

    2、搜集《论语》中有关做人道理的简短的语录四条,读一读,背一背,想一想

    3、背诵课文

    《论语》十则教学设计篇8

    教学目的:

    1、读准字音,辨析多音字、通假字的正确读音。.

    2、掌握课文中主要的实词、虚词的意义和用法。

    3、了解孔子的政治伦理、哲学、教育思想及其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影响。

    教学重点:

    掌握课文中主要的实词、虚词的意义和用法

    教学难点 :

    理解孔子的政治伦理、哲学、教育思想

    教学时间:三教时

    第一教时

    教学要点:了解孔子及《论语》  学习《论语》前两则

    教学步骤 :

    一、 简介孔子及著作《论语》:

    1、孔子简介:

    孔子(前551—前479),名丘,字仲尼,鲁国邹邑人。孔子是中国古代的大思想家、政治家、教育家,在民族文化的发展史上是一个极其重要的人物。孔子建立了中国古代第一个私家学派——儒家,其核心思想是“仁”。

    2、《论语》简介:

    《论语》是先秦诸子散文之一,是一部语录体散文著作,由孔子的弟子和后学者记录孔子言行的著作。《论语》集中体现了孔子在政治、伦理、哲学、教育等方面的思想,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著作之一。是《四书》之一。

    3、课题简介:

    课文中的七则《论语》,选自《论语》的不同的篇目,意义不相连属。

    二、 教者范读课文,正音正字:

    三、学习第一、二则:

    第一则:

    1、学生齐读。

    2、指名学生结合注释,翻译课文。

    子贡问:“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吗?”孔子说:“那就是推己及人吧!自己不愿意要的事物,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。”

    3、重点、难点字词疏通分析:

    (1)文中两个“乎”的意义和用法不同。前一个相当于现汉“吗”,表疑问语气,后一个相当于现汉“吧”,句末语气助词。

    (2)文中的“其”,是“那”的意思,指示代词。

    4、分析理解文中蕴涵的哲学思想:

    这段论语包含了孔子的“克己复礼”的思想,这样做才能实现“爱人”,达到“仁”的境界。

    第二则

    1、学生齐读。

    2、指名学生结合注释,翻译课文。

    孔子说:“统治者自身行为端正,不发布命令,事情也能行得通,统治者自身行为不端正,即使是三令五声,百姓也不会听从。”

    3、重点、难点字词疏通分析:

    (1)文中的“其”,指“统治者”。

    (2)文中的“正”,“端正”的意思,包括思想的纯正、行为的中正。

    4、分析理解文中蕴涵的哲学思想:

    这段论语体现了孔子对统治者如何施行政治,管理国家和人民的思想,要靠道德教化。

    三、 作业 :

    1、背诵第一、二则《论语》2、预习第三、四、五则《论语》

    第二教时

    教学要点:学习第三、四、五则《论语》

    教学步骤 :

    一、 检查第一、二则的背诵情况

    二、 学习第三、四、五则《论语》

    第三则

    1、学生齐读。

    2、指名学生结合注释,翻译课文。

    孔子说:“贤德啊,颜回!一竹筐饭,一瓢水,住在简陋的居室里,别人都受不了那穷苦的忧愁,颜回却不改变他的快乐,贤德啊,颜回!”

    3、重点、难点字词疏通分析:

    (1)“贤哉,回也!”倒装句,主语后置。

    (2)“巷”是“居室”的意思,与现汉不同。

    (3)文中的“堪”,是“忍受”的意思。

    (4)文中的两个“其”,第一个是指示代词“那”的意思,第二个是指示代词“他的”的意思。

    4、分析理解文中蕴涵的哲学思想:

    这段论语是孔子赞赏颜回的话语,同时也体现了孔子的“安贫乐道”的思想

    第四则

    1、学生齐读。

    2、指名学生结合注释,翻译课文。

    孔子说:“看见贤人就想向他看齐,看见不贤的人就在内心反省自己,看自己有没有同他类似的毛病。”

    3、重点、难点字词疏通分析:

    (1)文中的“贤”是“贤人”的意思。形容词活用为名词。

    (2)文中的“内”,是“在内心”的意思。名词作状语。

    4、分析理解文中蕴涵的哲学思想:

    这段论语体现了孔子在修身养性方面的思想,人要注重向古代圣贤的书本学习,还要注重向周围的人学习、对照、反省,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准。

    第五则

    1、学生齐读。

    2、指名学生结合注释,翻译课文。

    颜源、季路陪侍(在孔子身边)。孔子说:“何不各自谈谈你们的志向呢?”季路说:“我愿意将自己的车马衣服拿出来与朋友们共同使用,用破了也不后悔。”颜源说:“我愿意不夸耀自己的长处,不表白自己的功劳。”季路说:“希望听听先生的志愿。”孔子说:“我的志向是使老年人得到安逸,使朋友得到信任,使青年人得到关怀。”

    3、重点、难点字词疏通分析:

    (1)文中的“伐”“施”是“夸耀、表白”的意思,与现汉不同。

    (2)文中的“善”,是“长处”的意思,形容词活用为名词。

    (3)文中的“安”“信”“怀”是使动用法。

    4、分析理解文中蕴涵的哲学思想:

    这段论语反映孔子的“仁者爱人”,提倡“仁”思想。

    三、作业 :

    背诵第三、四、五则《论语》

    预习第六、七则《论语》,思考课后练习

    第三教时

    教学要点:学习第六、七则《论语》 简要总结课文

    教学步骤 :

    一、检查第三、四、五则的背诵情况

    二、学习第 六、七则《论语》

    第六则

    1、学生齐读。

    2、指名学生结合注释,翻译课文。

    孔子说:“有益的朋友有三种,有害的朋友有三种。正直的朋友,诚实的朋友,见闻广博的朋友,是有益的。馅媚奉承的朋友,当面恭维、背后诋毁别人的朋友、花言巧语的朋友,是有害的。”

    3、重点、难点字词疏通分析:

    弄清“谅”“便辟”“善柔”“便佞”的意义。

    “谅”是诚信的意思,“便辟”是馅媚奉承的意思,“善柔”是阳奉阴违的意思,“便佞”是花言巧语的意思 。

    4、分析理解文中蕴涵的哲学思想:

    这段论语体现孔子的交友之道。在他看来,结交什么样的朋友对个人的行为、修养有很大的影响。

    第七则

    1、学生齐读。

    2、指名学生结合注释,翻译课文。

    孔子说:“有益的快乐有三种,有害的快乐有三种。以有节制的礼乐为快乐,以赞美别人的优点为快乐,以多交贤良的朋友为快乐,这是有益的。以骄奢放纵取乐为快乐,以尽情游荡为快乐,以贪图安逸为快乐,这是有害的。”

    3、重点、难点字词疏通分析:

    (1)弄清“乐”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两种读音。

    (2)“益者三乐,损者三乐”中的“乐”是“快乐”的意思。“乐礼节乐”等句中的开头的“乐”是“以……为快乐”的意思,是意动用法。

    (3)弄清“节”“道”“善”“佚”“晏”等文言实词的意义。 “节”是节制的意思,“道”是赞美的意思。“善”是优点的意思,“佚”是放荡的意思,“晏”同“宴”是安逸的意思。

    4、分析理解文中蕴涵的哲学思想:

    人都是追求快乐的,但快乐有高尚和低俗之分,有益有害之分。孔子认为应把快乐建立在良好的品行上,反对放纵的、不知节制的享乐。

    三、 总结课文:

    这七则《论语》从不同方面阐述了做人的道理,体现了孔子的“仁者爱人”的思想。

    第一则:包含了孔子的“克己复礼”的思想;

    第二则:体现了孔子对统治者如何施行政治,管理国家和人民的思想,要靠道德教化;

    第三则:体现了孔子的“安贫乐道”的思想;

    第四则:体现了孔子在修身养性方面的思想;

    第五则:反映孔子的“仁者爱人”,提倡“仁”思想;

    第六则:体现孔子的交友之道;

    第七则:孔子把快乐建立在良好的品行上,反对放纵的、不知节制的享乐。

    四、 共同讨论课后练习

    五、 布置作业 :

    1、课后练习:一、二、三

    2、背诵《论语》七则

    [1]

    《论语》十则教学设计篇9

    教学目标:

    1、正确、流利地朗读课文。背诵课文。

    2、能够根据意思正确默写课文。

    3、理解词句的意思。渗透学习要温故而知新,善于思考的行为品质。对中国儒学的创始人孔子有一个大概的了解,并激发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化产生兴趣,由此产生对国家、民族的自豪感。

    教学重点:

    正确、流利地朗读课文。

    教学难点:

    理解词句的意思。

    教学过程:

    一、导入

    故事引入:古人云:“半部《论语》治天下。”猜猜,什么意思。

    探讨学习论语的步骤。提示:可以参考古诗的学习方法。

    读正确;解句意;悟含义;会默写。

    二、初读,了解

    1、自己读一读,要求读正确,读准。

    2、说说句意,提出不懂问题。

    多种方式检查学生读书。本班已经预习,有些小组已经检查。重点落在朗读的停顿、字音的检查上。着重“罔”和“殆”的意思,同时记住这两个字。

    三、研读、感悟

    1、说说读懂了什么,告诉同学你是怎样读懂的。

    2、谁想试着说一说。

    3、谁愿意再试着说一说这则论语的意思。

    4、和你的小组同学再说一说。

    5、背诵、默写检查。

    四、拓展

    子曰:“学而时习之,不亦说(yuè)乎?有朋自远方来,不亦乐乎?人不知而不愠(yùn),不亦君子乎?”

    子曰:“敏而好学,不耻下问,是以谓之文也。”

    子曰:“知之者不如好之者,好之者不如乐之者。”

    五、课堂小结

   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,你有什么收获?(结合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。)

    Top